
想像一個空間,這裡沒有固定的風格界線。古典的線條與現代的簡約輪廓並存,東方語彙與西方細節彼此呼應,各種色彩、材質、紋路在這裡大膽交錯堆疊,創造出強烈的視覺對比,卻又和諧共處。這樣不被風格定義的空間,不只展現了居住者的個人品味,更完美詮釋了「家」如何成為一個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。
如果你熱愛風格混搭的美學、喜歡打造獨特又不受特定風格拘束的空間氛圍,法國文豪維克多·雨果的家,絕對是你可以參考的靈感原型。
打破風格界限,玩轉居家美學
走進雨果之家,可以立刻感受到他視野多元的品味。從中式沙龍裡充滿東方風情的瓷器、雕花,與哥德式家具碰撞出的衝突美感,以及各個房間中飽和色彩的靈活運用;這些充滿異國情調的空間布置,不僅展現了雨果對亞洲藝術,尤其是中國藝術的熱愛,也反映出他在室內設計上的品味與創意。

雨果與家人自1832年起,舉家遷入位於巴黎瑪黑區弗日廣場的這間公寓,度過了長達16年的歲月。這個空間最終在雨果的摯友、作家保羅·莫里斯 (Paul Meurice) 的努力下,得以被完整保存。莫里斯不僅是推動雨果博物館成立的關鍵人物,更無私捐出個人珍藏,讓文豪的生活樣貌與創作軌跡得以讓大眾有更進一步的認識。1903年,巴黎市政府正式對外開放這座博物館,自此,大眾便有機會親身走進雨果家族的真實生活場景,感受這位文學巨匠的居家日常。
從空間閱讀雨果的三段生命旅程
博物館動線先從一樓的臨時展區展開,這裡會定期帶來與雨果相關的特展。而二樓的雨果寓所為主要的常設展區,由七個相連的房間構成:從前廳、紅色沙龍、中式沙龍、餐廳、小型展示室、書房,到最私密的雨果臥室,處處都見雨果的生活軌跡。從軟裝細節到精緻家具收藏,都像一本立體的居家美學教科書,完整呈現折衷主義如何創造出獨特又不受時代限制的個人風格。整個參觀動線更巧妙地依循雨果人生中流亡根西島前、流亡期間及流亡之後這三個重要階段來鋪陳,讓訪客更能依循著雨果一生的時間軸,感受他生命歷程的轉變。

流亡前|前廳與紅色沙龍
雨果的生活品味從前廳便能窺見一二。這裡原是他的私人收藏室,陳列著兩座大型箱櫃、銅製獎章、畫作與版畫。隨後映入眼簾的紅色沙龍,則重現了當年寓所中的社交核心。以織錦緞壁紙、精緻壁爐與古董家具,共同營造出一個既華麗又實用的生活場景。
流亡期間|中式沙龍、餐廳與小型展廳
走進這個展廳,便能感受到雨果在室內設計上的獨特天賦。他將牆板與裝飾,以哥德式家具與中式風格巧妙融合;運用飽滿的色彩、細膩的雕飾與東方瓷器,構築出獨具風格的空間。仔細觀察,你甚至會發現許多藏著他和愛人名字縮寫的巧思。
流亡歸來|書房與主臥
書房與臥室展現出雨果晚年的收斂與反思。書房的地面鋪著棕色瓷磚與鑲木地板,並覆蓋著地毯。綠色與金色的窗簾,框著彩繪玻璃窗,過濾了灑入的光線。臥室中的牆面與門以覆蓋紅色織錦緞裝飾。
若想更深入的參觀雨果之家,不妨在看展前下載《Chez Victor Hugo》的 App。這款免費導覽的App 支援六種語言,不僅能聆聽語音導覽,還貼心設計了兒童版導覽、手語版本,甚至還有一條以雨果國葬為主題的「館外延伸路線」,帶領參訪者回顧這位法國文學巨擘在香榭大道至萬神殿的最後旅程。
隱身在孚日廣場的藝文咖啡館
如果你喜愛文學、歷史,或是對巴黎老宅有興趣,不妨在瑪黑區的行程中,為自己留點時間,沉浸在文豪的居家美學與藝文氛圍裡。逛完展後,還可以在一樓中庭充滿綠意的Mulot 咖啡館用餐。庭院中央有一座複刻雨果當年從巴黎帶去根西島的雕像「蛇之噴泉」,即使不參觀博物館,也能自在入座,點一杯咖啡、享受戶外日光。

▌博物館資訊
6 ,Place. des Vosges, 75004 Paris
- 每日開放:10:00-18:00
- 休館日:每週一、1/1、5/1、12/25
- 常設展覽完全免費,臨時展則需購票入場。
- 地鐵1號線:Bastille 或 Saint-Pau 站下車
- 地鐵8號線:Bastille 或 Chemin Vert 站下車
- 地鐵5號線:Bastille 站下車